生態文明建設,水體治理先行。近年來,深圳水污染治理工作持續發力,以河湖長制為依托,堅持"正本清源、雨污分流"技術路線,推動流域內協同治理,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探索走出了一條超大城市超常規治水新路子。
2019 年底,深圳全面消除 159 個黑臭水體、1467 個小微黑臭水體,深圳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水污染治理實現歷史性轉折。2020 年 10 月,深圳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成為全國唯一獲得此殊榮的副省級城市。
將水環境治理工作作為最大的惠民環境工程
3 月初的大沙河兩岸生長著茂密的綠植,寬闊的河道中河水向深圳灣緩緩流淌著,鳥兒不時飛過。市民在岸邊跑步、休閑,還有身穿紅馬甲的巡河志愿服務隊成員沿河步行查看水質狀況。南山區生態環保青年志愿者協會會長、"沙河 · 尚"護河治水 U 站站長龔小森是附近的老居民,也是巡河志愿隊的負責人。她告訴記者,在治理之前,大沙河污水橫流,兩岸彌漫著難聞的臭味。"河水像墨汁一樣黑,偶爾看到三兩個人,也都是掩鼻快速通過這里。"
深圳是全國面積最小、產業最密集、人口密度最高的超大型城市。在城市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曾經清澈的河流日漸污染。據統計,2016 年年初,深圳 310 條河流中有 159 個黑臭水體,數量居全國 36 個重點城市之首,另有各類小微黑臭水體 1467 個,縱橫交錯的"臭水溝""墨汁河",被稱為深圳"臉上的一道道疤"。
2016 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決定把水環境治理工作作為未來幾年最大的惠民環境工程,實施"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動",全面發力打一場水污染治理攻堅戰、持久戰。深圳市政府還成立了水污染治理指揮部,構建由市治水辦、市直相關部門、各區組成的" 1+8+12 "的組織體系,建立責任清單,統籌推進治水工作。全市共落實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河長 1057 名和湖長 647 名,層層壓實責任。
此外,市政府每年編印年度建設計劃、攻堅責任手冊,實施掛圖作戰,通過"臺賬化、項目化、數字化、責任化"壓實治水責任,嚴格實施治水考核。市人大、市政協更是將治水作為重點監督領域,督查部門把治水納入績效考核體系、逐月跟蹤督辦,形成黨政主導、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治水新格局。
高峰時期全市治水戰線共有參建人員 6 萬多名
河水治好了,最直接受益的就是市民。除政府開展系統性的治水工程外,許多熱心市民也積極參與水污染治理工作。以大沙河為例,自 2017 年來,每年參與大沙河護河巡河活動的有近萬人次。近兩年,兩岸配套建設了生態走廊等景觀,襯上寬廣清澈的河面,現在,大沙河被市民形象地譽為"深圳版塞納河"。
大沙河的巨變是深圳水污染治理工作的一個縮影。在水污染治理中,深圳創新推行全流域治理、大兵團作戰的新模式,以流域為單元將治水項目整體打包。堅持分片區管控,成立茅洲河等流域管理機構和下沉督辦協調組,統籌調度流域涉水事務,達到系統治理的效果。
據悉,在茅洲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排水管網施工過程中,完成污水管道鋪設 702 公里,單日敷設 4.18 公里、單周敷設 24.1 公里,創下全國紀錄。高峰時期,全市治水戰線共有參建人員 6 萬多名、設備 1.3 萬臺。
深圳還強化跨市協同治理。例如,與東莞市"每月一會",變各自為戰為全流域聯動作戰;與惠州市共同建立聯席會議,協調推動深惠交界段防洪整治和跨界河流水污染協同治理。
4 年時間補齊 40 年的治污基礎設施短板
污染在水里,源頭在岸上。居民小區雨污水管錯接亂接、河邊生產企業偷排亂排等,是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為此,深圳堅持"正本清源、雨污分流"技術路線,逐個小區、逐棟樓宇、逐條管網排查改造,用 4 年時間補齊了 40 年的治污基礎設施短板。記者獲悉,"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增污水管網 6460 公里,完成小區、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 1.5 萬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 280 萬噸 / 天,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 760 萬噸 / 日,其中 624 萬噸 / 日達地表水準 V 類及以上,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收集全處理、處理全達標。
此外,直面暗涵暗渠這一超大型城市治水"硬骨頭",全市奮力整治暗涵暗渠 569 個、348 公里,完成 34 個、12.5 公里暗渠復明,打造木墩河、玉田河等深圳版"清溪川"。并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豐電廠污泥耦合燃煤全量處置項目,日處理污泥能力達 6000 噸,歷史性破解污泥處置困局。
與此同時,深圳在治理工作中還實行了三點創新。一是推行全市域排水管理進小區。出臺《深圳經濟特區排水條例》,對全市 2 萬多個小區排水設施進行專業化管理,解決小區內部管網管養缺失問題,打通排水管理"源頭 100 米"。二是推行物業管理進河道。借鑒優秀物業公司先進經驗,對河流開展精細化、生態化、智能化養護,實現對所有水體的全天候、全覆蓋巡查監管。三是實行涉水面源污染分類治理機制。將涉水面源污染分為 13 類,分類制定整治標準規范,開展長效治理行動。嚴格實行排水分類許可備案制度,完成全市 37 萬排水戶排查登記,實現一戶一檔、定點管控、責任到人。
高水平謀劃建設 1000 公里碧道,帶動城市空間功能優化
水污染治理既是攻堅戰,又是持久戰。為進一步鞏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深圳堅持"水產城共治"理念,提出"五道合一"的碧道內涵,高水平謀劃建設 1000 公里碧道。已建成 120 公里,打造出茅洲河、石巖湖、東部海堤楊梅坑段等生態、文化、休閑、經濟、水安全相統一的碧道樣板。其中,茅洲河流域綜合治理釋放出 15 平方公里土地,帶動城市空間功能優化和經濟結構重塑,初步測算僅釋放土地價值一項即達到 1200 億元。
接下來,深圳將按照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進一步鞏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加快打造完善的雨污分流管網系統、綠色韌性的污水處理系統、獨立運行的初雨治理系統,打造健康有活力的水生態系統,構建全鏈條、精細化、智能化排水全周期管理體系,健全水污染防治法制和標準規范體系,推動治水從"治污"向"提質"邁進,打造可持續發展先鋒,為建設美麗中國、美麗廣東作出深圳的積極貢獻。
數說深圳治水
●深圳全面消除 159 個黑臭水體、1467 個小微黑臭水體。
●五大河流考核斷面平均水質全部達到Ⅳ類及以上。
●新增污水管網 6460 公里。
●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 760 萬噸 / 日,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收集全處理、處理全達標。
●整治暗涵暗渠 569 個、348 公里。完成 34 個、12.5 公里暗渠復明。
●完成小區、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 1.5 萬個。
深圳晚報記者 郭宇立